临沂发布《人才支撑产业发展十条措施》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5日 阅读 256
 

  琅琊新闻网讯 青年人才是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临沂市发布的《人才支撑产业发展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聚焦青年人才群体精准制定引进、培养、服务等方案,积极打造青年人才聚集“强磁场”,为我市工业“量质齐升、两年万亿”注入澎湃人才动能。

  多措并举 打造青年“集聚地”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为进一步涵养临沂就业生态,加大青年人才集聚力度,畅通青年人才就业渠道,我市用真挚的感情留人,用优厚的待遇留人,用发展的事业留人。

  以乡情为纽带、以服务为抓手,探索纳才、留才、聚才新路径。《十条措施》指出,驻临院校每年组织在校学生至少接受1次沂蒙精神教育、听取1次市情推介。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至少2万名临沂籍大学生开展家乡行活动。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引导,对驻临院校毕业生留临率提升幅度较大的,给予适当奖励。

  “临沂市‘万名优秀沂蒙学子家乡行’活动作为增强广大青年人才服务临沂、回报家乡责任感、使命感的重要平台,自2022年开展以来,累计组织30600余名临沂籍大学生感悟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新成就。”团市委表示。

  同时,《十条措施》的发布,旨在助力高校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高校与地方之间搭建沟通对接平台。聚焦市外高校临沂籍毕业生、驻临院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广泛开展云招聘、校园招聘、“产业人才”专场招聘等活动,及时足额发放青年来临“见面礼”、来临实习补贴。依托临沂人才综合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毕业生就业信息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岗位信息,实现毕业生供求信息及时精准对接。

  产教融合 跑出育人“加速度”

  产业是“硬核”,人才是关键。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匹配度、紧密度,对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罗庄区通过打造“校企联盟”产业引才活动品牌,搭建校地企合作交流平台,以“教育培训+实践应用”的共融发展思路,挖潜盘活我市内部人才资源。组织金马汽车、盛阳集团、众铖科技等31家企业与青岛理工大学(临沂)等22所院校、培训学校签约合作,在临沂技师学院、临沂职业学院设立“校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罗庄区劳模工匠学院”,搭建“专业人才库”“技能知识库”“企业需求库”“实训基地库”四个专业库,实现培育培训“双向点单”精准匹配。

  目前,我市围绕八大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17个。力争到2025年,各产业集聚区均与高校院所组建产教联合体,依托链主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25个,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此外,通过推动高校、职业院校合作,设立校办企业和“冠名班”“工匠班”,支持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创新基地、实践基地、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形成生产与教学相互交融的良好格局,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象牙塔紧 盯供需“风向标”

  当前,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各种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专业型人才匮乏是制约城市发展的“一院围篱”。在现有形势下,如何加强专业型人才队伍储备,平衡好人才与产业的供求关系,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十条措施》中,明确驻临院校开展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适应我市产业发展需求的驻临院校专业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把市场供求、就业质量作为设置调整专业、确定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着力培养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

  我市始终紧盯专业建设,围绕八大优势产业和新材料、高端装备、高效光伏、新型储能等“4+2+2”战新产业,瞄准市域产业“新赛道”,强化专业建设市级统筹布局,制定出台《临沂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工作方案(2023—2025年)》和《全市重点产业领域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指南》,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高专业、产业对接精确度,满足我市对人才数量、质量以及结构的全方位需求,助力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的全面提升。 2023年,我市累计成立重点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10个,增设专业点41个、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点4个、重点培育市级产教融合型特色专业12个,3所学校牵头修订开发省级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5个。将市场供求、就业质量作为办学依据,能够有效解决“企业招不到人”“学生找不到工作”“学校就业率低”的问题,达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此外,《十条措施》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也有了明确要求,力争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保持全省前列,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青年人才作为我市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然成为工业强市建设的生力军。《人才支撑产业发展十条措施》的发布,将会帮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在临沂找到安放梦想的平台,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临报融媒记者 英子 见习记者 傅宇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