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齐鲁大地上黄河两岸硕果累累。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潍坊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的蔬菜大棚里,一个个草莓西红柿绿得像翡翠、红得如玛瑙,果实悬挂在枝叶间,让人垂涎欲滴。
“我们村的‘崔西一品’草莓西红柿8月份种,10月份开始上市,一年能卖两茬,平均亩产6000斤,最贵卖到20元一斤,是普通西红柿价格的三倍多,还供不应求。”种植户崔江元自豪地说。
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蔬菜大棚里的草莓西红柿进入收获期。新华社记者王志 摄
崔岭西村是个以西红柿产销为主的专业村。“但过去,各家有各自的种法,施肥用药也不一样,种出的西红柿品相不好,卖不上好价钱。”崔江元说。
为统一品种、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渠道,2014年崔岭西村党支部领办成立寿光市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并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和高标准品质蔬菜分拣中心,大力发展标准化蔬菜种植。
“草莓西红柿大棚统一使用生物有机肥,采用熊蜂授粉,结出的果实颜色正、甜度高、口感好,成功打进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说。
同时,崔岭西村90%以上的蔬菜大棚安装了智能化设备,农民足不出户,通过手机即可完成遥控放风、补光、加湿、浇水等,每个蔬菜大棚节约劳动力30%,亩产效益提高20%,每个大棚年均收入16万多元。
标准化让菜农迈上致富路,也让村集体经济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目前,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年总销售量近2万吨,销售收入超过1.1亿元,成为全国50个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试验示范基地之一。与2014年相比,崔岭西村集体收入从5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43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8万元增长到4.2万元。
崔岭西村是寿光蔬菜产业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菜篮子”,寿光市大力培育标准化种苗基地,全面推行生产标准、技术服务、生资供应、质量检测、产品包装、品牌销售“六统一”标准化服务,1600余家蔬菜合作社、所有农户农产品“带证明上网、带编码上线、带标识上市”。目前,全市建有15.7万个蔬菜大棚,年产量450万吨。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山东充分发挥农业大省的资源优势,以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为契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标准化支撑工程,以标准化生产种植提升产品质量,助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塑造农业品牌,实现“绿里淘金”。
在聊城市冠县店子镇王当铺村,种植大户王明瑞经营着50个灵芝大棚。“灵芝浑身上下都是宝,除了生产灵芝切片、子实体和孢子粉,灵芝盆景也越来越畅销。”王明瑞说,普通栽培大棚年收益在3万元,灵芝盆景大棚年收益达到10万元。通过村党支部领办的冠县云瑞灵芝专业合作社,王明瑞还带领全村60多户村民共同致富。
在聊城市冠县店子镇王当铺村,种植大户王明瑞的灵芝大棚长势良好。新华社记者王志 摄
冠县栽培灵芝已有30多年历史。为推动灵芝产业价值链提升,冠县积极完善灵芝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做到统一良种、统一菌包、统一合作社、统一防治、统一回收。目前,全县灵芝大棚发展到1万余座,年产灵芝子实体、孢子粉1.2万吨及80万余盆灵芝盆景,灵芝产量和交易量分别约占全国的50%和60%。
寿光蔬菜、冠县灵芝、章丘大葱、青州花卉……山东农业“百花齐放”,培育出一批全国知名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典型,激活强农富民“新引擎”。
如今,山东共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2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试点331个,全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分别达到81个和700个,8个品牌入选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山东好品”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记者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