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承78年的红色年俗——朱村:第一碗饺子祭英烈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2日 阅读 230

       2月12日,农历辛丑年正月初一。

       早饭时分,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的父老乡亲集结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前,祭奠78年前为保卫朱村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牺牲在这里的24位八路军战士。

       他们按照农村祭奠先人的风俗,摆好饺子、汤圆、水果和茶具、酒器,把过大年的第一碗饺子敬奉给烈士们。

微信截图_20210221210709.png

       “光荣牺牲的战士们,今天俺全村父老乡亲给你们拜年、送饺子来了!”91岁高龄的“老支前”王克昌满怀深切的敬意,缓步走到祭桌前,亮开嗓门,深情地喊道。

       前来参加祭奠的,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身强力壮的青年,有穿着整洁的姑娘,有朝气勃发的学生,还有纯真可爱的孩童……他们手持花束,依次绕行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一周,将鲜花轻轻摆放在纪念碑基座上。然后,列队肃立,鞠躬致敬,寄托无尽的哀思和感恩之情。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延续红色祭奠,传承红色基因。每一次祭奠,都是一次历史重温。78年前,共产党八路军用鲜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那场战斗情景,在全村男女老少脑海里刻下了清晰的印记——

微信截图_20210221210732.png

       1944年春节前夕,抗战局势的发展,让老百姓看见了胜利的曙光。朱村群众正忙着置办年货,业余剧团、妇救会、儿童团也抓紧时间搭戏台、排节目……但是日伪军一直对朱村这个抗战模范村虎视眈眈,时刻想着血洗朱村,进行报复。

       1944年1月24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当天正是除夕。天刚蒙蒙亮,日伪军500余人扑进朱村进行疯狂扫荡。

       熟睡中的朱村村民被枪声惊醒,扶老携幼,紧急撤退,打算到沭河东岸的滨海军区老四团驻地顶子村,躲避敌人的偷袭。

       “枪声就是命令”。老四团八连连长鄢思甲听到枪声,马上集合部队向朱村赶去。此时,沭河已经结了一层薄薄的冰。为了让老百姓从唯一的一座独木桥迅速撤退,鄢思甲带领全连战士趟着冰冷刺骨的河水,前去对岸朱村阻击敌人。冰,划破了战士的双腿,鲜红的血水流淌在沭河里。

       战场上,战士们个个无所畏惧,英勇冲杀。连长鄢思甲被子弹打穿了脖颈,呼吸困难,仍坚持不下火线,高喊“不要放走鬼子”;投弹手郝红娃腿负了重伤,简单包扎一下,就拖着一条腿冲了上去;一班长焦锡模的一只胳膊被打断,顽强坚持战斗,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这时,朱村村民纷纷赶来运送弹药,救护伤员,军民肩并肩,浴血奋战。经过6个多小时激战,打死敌人数十人,日伪军仓皇而逃,而八连的24名战士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乡亲们不约而同齐聚朱村王氏祠堂。他们手捧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眼含着热泪,说道:“是八连救了我们,没有八连我们就没有命了!今天,我们第一碗饺子,不敬天不敬地,要敬八连牺牲的战士们。他们是我们的亲人!”

       为赞扬八连的英雄事迹,战斗后的第六天,朱村干部群众赠给八连一面锦旗,上书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钢八连”。不久,在山东军区战斗英模大会上,老四团八连被命名为“钢八连”。

       一场战斗,朱村人对共产党八路军的感情更加深厚了。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共产党八路军联结在一起,建立起“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从此,朱村人更加紧跟共产党,在前进的道路上,处处打头阵、做先锋。

       革命战争时期,朱村先后有近百人参军,共有8名村民牺牲,村民还踊跃腾房子、筹军粮、抬担架、救伤员,怀着对党无限忠诚的深情,倾其所有,支援前线。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在治淮工程中,朱村人为“国”舍“家”,献出了全村80%的耕地。

微信截图_20210221210721.png

       几十年来,朱村人铭记历史,不断丰富发展党的红色基因库。为缅怀先烈,进一步弘扬老四团“钢八连”不怕牺牲、敢打硬仗的精神,让年轻人得到红色洗礼,朱村在当年“钢八连”抗日战斗遗址建造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基地由革命烈士陵园、老四团“钢八连”朱村纪念馆、朱村历史文化陈展室和朱村档案室四部分组成,馆内共收藏文物百余件,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朱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来到朱村,观看这个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了解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总书记强调,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

       朱村人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加快实施红色朱村提升改造工程,腾出180亩建设用地,改造提升村史馆、民俗馆、支前馆、治淮馆等,以更好地保存住红色记忆、传承好红色基因。

       临沭县委、县政府则为朱村确立了更高的发展定位,正把朱村建设成为沂蒙精神传承村、老区人民红火生活样板村、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点。

       “我们纪念先烈,不光大年初一捧出第一碗饺子,更要拿出优异的建设成果!”朱村人信心满满地说。

       【相关链接】老四团

       “老四团”是1937年平型关大战后,以两个红军连队为骨干,在山西扩编而成,时称三四三旅补充团。不久,改称一一五师独立支队第一团。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派兵去山东”。该团于1940年5月在支队长陈士榘率领下,由晋西出发,长途跋涉三千多里,进入山东。1943年3月,该团进驻临沭,改称滨海军区四团。四团与临沭人民并肩作战,为保卫临沭和滨南根据地,巩固和发展临沭武装,作出了突出贡献。四团干部、战士与临沭人民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群众亲切地称该团为“老四团”(按照临沭人的习惯,称“老”的对象是特别亲近和尊重的人,像老朋友、老伙计等。“老四团”这个称谓,体现了临沭人民对四团发自肺腑的亲近和尊重)。1945年8月,该团改称山东军区二师四团。1945年9月,老四团参加完解放临沂的战役后,奉命挺进东北,离开临沭。解放战争后期,其所属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即抗美援朝战争中大名鼎鼎的“万岁军”。

       临报融媒记者 孙锐 宋天健 通讯员 刘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