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何以近人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9日 阅读 405
来源:文艺报 | 郭文斌
 
  《史记》有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于10月8日至19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时段隆重播出后,受到了社会热烈欢迎,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新亮点,引发了收视新热潮。
  跟踪收看这个节目,可以用七个“近人”概括观感。
  “典”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基因性根脉性的句段,都是中华文化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有着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具有广泛的共鸣性、亲民性,和百姓心心相印,和当下生活紧紧相扣,能得到观众的强烈认同。同时,总书记用典充满着文化自信,充满着文化自豪感,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关切,具有春风化雨般的贴切温暖和天然感染力。
  “题”近人。这次讲坛选择的主题都很近人,是民族、国家、百姓迫切需要的,甚至是全人类需要的,跟现代人的心理渴望能够无缝对接,和纪录片《记住乡愁》等节目一样,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次拉网式盘点和应用式推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在我看来,这些经典名句,就是我们的文化标识,就是我们的文化精髓。其中许多智慧,不仅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解”近人。节目所请主持人、思想解读和经典释义人、朗诵家,包括大学生,都有很好的气质和素养,口才好,台风好,不过分夸张,不过分煽情,娓娓道来。他们的解读既有传承性,也有时代性,能够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很接地气。
  “场”近人。主持人和嘉宾与大学生的现场互动是一个亮点。一定意义上,这是两代人的对话,从大学生的神态可以看出来,现代年轻人渴望走进经典,渴望这些经典给他们的人生以指引。这些互动环节事实上就成为中华经典的校园调查,从大学生所问的一些问题里,可以感知到新一代大学生对经典的反应,这些经典投射到他们的心灵,对他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力。从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关注的是什么,感受到这些经典能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在他们的心中是不是能激起涟漪、能引起共鸣,哪些部分他们更感兴趣,从而有利于我们改进经典审美、经典教育、经典应用的思路。
  “景”近人。这次讲坛的背景选择非常有审美效果。整场讲坛传达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符号,大背景的图案意象、色彩、书画、剪纸,都是中华文化标志性元素,都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意向,清静、温馨、安详,具有很强的家园感,让人眼前一亮。这是《百家讲坛》的一个创新性发展。在灯光的使用、环境的布置、主讲人主持人服装的设计上,既具有时代性,又不失中华美学韵味,跟总书记的用典很吻合。
  “读”近人。这次讲坛选择了央视的知名主持人进行朗诵,把经典的解读带向经典审美,带向音韵感受,让人从解读的酣畅淋漓和释怀进入到一种内涵感、节奏感、旋律感、音韵感的享受,让人在唯美中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感知中华意向性和象征性文字组合独有的韵味,这在全世界所有的语言里面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用的是诵读,现代主持人的朗诵已经不是古典的朗诵了,如果是古典的吟诵就更有味道了。
  “式”近人。传播方式近人。总书记的讲话用微视频的方式展示,传播力大大加大了。不像以前的节目多是整体性传播,这一次用了整体性和碎片化结合传播,分门别类,供不同的受众选择,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需要,符合现代快节奏大背景下的接受心理。
  把解说词全文发布,也满足了一些渴望跟进学习、深度学习、全面学习的受众需要。配发了一些参与专家的解读,这给一些渴望学习、渴望深度走进传统文化的人,提供了不同的进入渠道和视角,具有很强的平民性、开放性。
  每一集的结构上、形式感上显得生动活泼、跌宕起伏,具有一定的舞台效果和戏剧效果,符合现代人的观赏心理。过去的讲坛专家一讲到底,台下的观众非常安静,这固然很好。但今人很少也很难坐下来静静地听一个人讲40分钟,更多的人需要在变化中学习,在动态中学习,这是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主动审美适应。
  解读人的一些段落性解读可以按主题制作成不同的短视频,这很适合现代人在手机上观看。总书记的用典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适应性,这种微视频一定会被不少老师引入学校,用于课堂。
  这七个“近人”让我们感受到现代电视节目要走进寻常百姓家,确实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中华文化用现代的方法论、现代的媒介、现代的手段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地送到千家万户,送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方便人们去学习。这种方式比我们传统的书本阅读、课堂解读生动得多。既然现代人已经离不开网络和手机,那我们就借助于网络和手机传递一些正能量的内容,主动引导,主动培养中华经典新群体,让经典内容去平衡那些八卦内容,去浸润当代人的心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