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宫崎骏丛林的猎人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07日 阅读 360

    一名动画作家运用每秒24格的画面,会为我们展示怎样一个世界?
  秦刚在《捕风者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深度》一书中追问:宫崎竣的特殊性与独创性何在?如果这种特殊性和独创性是确实存在的,那么它们是怎样被决定和赋予的?作者如行走于宫崎竣动画丛林中的猎人,借助他的眼睛,我们最终发现,这些看上去美轮美奂的童话故事背后,既附着着历史沉重的灰尘,又寄寓着对于未来深深的忧思。
  作者称宫崎骏是“捕风者”,因为宫崎骏对于时代风气的变化有深刻感知。然而他所选择的动画工作却不是表述这种感知的最好工具。动画片最早的出发点是服务儿童,华特·迪士尼就曾经这样说过:“我们对它寄托的全部希望,就是期望它能够永远令人们开怀大笑。我们从不将任何社会意义强加于它,我们不会让它感叹挫折或者发表讽刺的言论。米奇这个小家伙的全部使命就是逗人们开心。”而在日本,动画片所面对的观众中,因为最大的接受人群“御宅族”的主观意志的筛选,动画片的历史性、社会性经常受到坚决排斥。大塚英志评价日本“御宅族”对于动画的接受方式说:“御宅族”作为逃避现实的方式而选择了动画片。正因如此,对于动画片中的历史寓言,他们“本能地会选择一个不与政治发生关系的立场全盘拒斥。正因为使用的是这样的艺术方式,面对的是这样的观众,所以“捕风者”宫崎骏只能悄悄在非历史性、非社会性的大框架里,偷偷藏进一点自己的私货。宫崎骏已经习惯了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功夫,岁远年深的习练,使宫崎骏成长为一名藏宝高手。宫崎骏的动画,就这样埋着私货在日本观众似懂非懂的状态下安然地滑行而过,连日本的评论家们对此也有意无意地绝口不提。然而在中国,藏宝人宫崎骏遭遇到了“猎人”秦刚,他作品中的蛛丝马迹被条分缕析地分析清楚。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苦笑着的宫崎骏不得不露出真相从草丛中站起来,高举起双手承认:我在这儿。
  如此阅读宫崎骏,我们不仅对他的动画作品有了新的认识,而且认识到当代日本产业文化领域最核心的动画产品内含着怎样厚重的多重结构,认识到一部动画片的思想实际上可能达到怎样的深度。《捕风者宫崎骏》在整体风格上注重实证研究,作者大力挖掘了宫崎骏所生活的日本社会的思想演进过程,特别是深入考察了对于宫崎骏个人成长最重要的上世纪60年代的文化发展脉络,从中发现了解读宫崎骏世界的重要线索。其次作者利用社会学、文艺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对作品的艺术细节展开分析,先后解析了《千与千寻》《红猪》《魔女宅急便》《风之谷》《悬崖上的金鱼姬》等重要作品。借由坚实具体的细节分析做支撑,揭示了宫崎骏如何有机地将动画世界与深刻的现实批判相结合,使作品充满隐喻和曲折的表述。
  作为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于当代日本社会,乃至整个人类世界,宫崎骏都有自己的思考。宫崎骏主张“从更宽广的立场出发,以更长远的目光”认识世界。他旗帜鲜明地反战,对日本修宪、否定战争犯罪都采取鲜明的批判和反对的态度。对于现代文明的弊端,他也有深入思考,环境保护主义、与自然共生的思想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同。宫崎骏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在于,他尊重动画创作的艺术规律,使用纯粹的艺术化语言,决不诉诸说教的方式和姿态。他把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一点点编织进童话世界的深处,藏进动画的背景画面、音乐中,成为潜线主题。这些观点和想法、这些潜藏在故事深处的内容,构成了宫崎骏作品的深度空间。
  作者以宫崎骏的全部作品作为整体加以观照,从纷繁的故事中找出背后的思想路径。例如“总论篇”的第二部分,就抓住了“疾病”的隐喻和如何在“母体空间”中获得再生这两个主题,从《风之谷》到《千与千寻》,对宫崎骏几乎所有的长篇作品做了“横断式考察”。作者认为,宫崎竣的动画一直在严肃追问人类“由何处来、向何处去”这一存在论式的命题。他在深刻揭露人类与社会痼疾的同时,也在动画艺术领域不懈地追求着“母体空间”的建构。在作者看来,《风之谷》的腐海、《天空之城》的雷帕特城、《龙猫》的大樟树的树洞、《红猪》中波鲁克栖息的小岛、《幽灵公主》中麒麟神的生命之泉、《千与千寻》中的“油屋”、《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移动城堡、《悬崖上的金鱼姬》中海啸后的洪水地层,都是宫崎骏调动天才般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观众构筑的可以疗救精神创伤的通道。宫崎骏的作品就是通过让观众和主人公们共同经历这些感性的梦幻与想象的世界,达到与观众精神上对这一世界的共有,实现疗救的目的。这一分析精彩概括了宫崎骏作品打通现实与想象这一最为核心的叙述模式。在动画片中,宫崎骏最为擅长的就是设计出一个个富有纵深感、层次感的意象繁复的奇幻空间。这些充满奇特魅力的空间让人目眩神摇。秦刚的横断式阅读法提供了一种审视宫崎骏作品的新视角——从“疾病”与“获得再生”这两个关键词入手,最终有可能从整体上认识宫崎骏作品中的奇幻空间,并由此重新思考它们在“现实—想象”这一叙述模式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对“风”的解读,也是“横断式考察”很好的例证。动画作家运用每秒24格的画面,会去捕捉怎样一个世界?作者认为,对于宫崎骏来说,这答案就是风的世界。宫崎骏最初以《风之谷》成名,最后的告别大制作是《起风了》。风对于宫崎骏意义非凡。风是自然的呼吸,也是深意的表达。
  《捕风者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深度》,我终于理解作者何以如此执著于“捕风者”这个名字。首先,飞行是宫崎骏作品不可替代的主题,宫崎骏塑造的最好的艺术形象大多“擅飞”。娜乌西卡、魔女琪琪、“红猪”波鲁克、“魔法师”哈尔、以陀螺为飞行器的龙猫,都是驭风飞行的高手。在宫崎骏那里,飞是对力量和速度的渴望,但不是妄想,不是唯技术。《天空之城》中的“拉普达”就是背离了“植根大地、与风共存”的古训而最终走向陨落的。其次,宫崎骏还是观察风向和传递风讯的达人。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深厚的思想可挖掘,如《龙猫》与照叶林文明论、《幽灵公主》与网野善彦的中世史观、《天空之城》与《格列佛游记》《悬崖上的金鱼姬》与安徒生童话之间的复杂联系。再次,是宫崎骏的每部作品都与时代构成紧密的对应关系。《风之谷》与冷战时期的核竞赛,《龙猫》与日本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荒废,《红猪》与海湾战争、南斯拉夫内战,《幽灵公主》与阪神大地震、奥姆真理教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千与千寻》与日本“失去的十年”及世纪转折点,《哈尔的移动城堡》与伊拉克战争,《起风了》与日本右翼化等等。此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风是不可捕捉的,称宫崎骏为“捕风者”,为的还有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主义态度。
  动画是日本当代文化最有活力的领域,以深厚的传统积淀和充满活力的艺术创造称雄世界,而宫崎骏则是这一世界最能代表日本动画高度的旗手。《捕风者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深度》一书,对于我们深入认识日本动画思想的多层面性和技术发展的文化渊源,对于促进中日之间的相互理解,对于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并最终实现中国动画的腾飞,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然而作为读者我更想说的是,这是一次愉快的阅读。作者自如地穿行于宫崎竣的动画丛林,为我从那些熟视无睹的画面中指出我从未看到的一个个异次元世界。
  《哈尔的移动城堡》电影剧照
  年初,宫崎骏再一次宣布重出江湖。读完该书后,不由自主地想象宫崎骏今后又会创造出怎样一个世界。宫崎骏曾形象地把“3·11”大地震以后的日本比作进入了“大风刮起的时代”,他说:
  我们每个人都预感到了,将有什么事情发生。但是,大家仍然认为,再冠冕堂皇的战争也不如愚蠢的和平宝贵。
  历史的车轮,终于转动起来了。
  一个生存变得异常艰难的时代拉开了帷幕。不光是这个国家的问题,崩溃是世界范围的。我认为,现在已经进入大量消费文明宣告终结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不失理智地活下去。
  “大风刮起的时代”里的风,不是清爽的风,而是呼啸而过的风,是孕育死亡、包含毒素的风,是会将人生连根拔起的风。
  面对“3·11”大地震以后“大风刮起的时代”,面对“会将人生连根拔起的风”,日本社会、日本文化、日本思想正在发生很多新的变化,宫崎骏会如何展示和描绘这一切呢?

作者:刘晓峰
原载:《文艺报》2017年11月8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