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涵盖了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全方位,是一个有着深刻内涵的理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之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很大反响。
“一带一路”秉持的理念是开放,强调的是共享、共建、共商。现在我们提“一带一路”跟郑和下西洋时以自我为核心的全球模式所有不同,“一带一路”是一个以天下为基础、以平等关系为纽带、以“互信、互通、共享”为特征的全球治理模式。因此,我们跟这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在构建“一带一路”新型国家关系的过程当中,中国的文化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让各个国家都感受中国这种天下一家的文化。中国在2500多年前就奠定了这种文化情怀与格局,孔子讲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其前提是要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有足够的认识,要对沿线国家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在当前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当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地位,都不可或缺。中国人如何看待我们自己的文化,归结为四个字,就是“文化自觉”。这个自觉就是对自己文化的深刻反思、系统梳理和客观认知的过程。费孝通先生的一本书《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当中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主体的适应,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 费孝通先生后来又提出了四句话,这四句话非常精辟,也广为引用,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因此每个民族都要珍惜、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这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每个民族都要看到其他民族的长处,充分理解和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美美与共”,每个不同的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都会相互沟通,相互融汇,共同发展,和平共处。最终是第四句话,实现天下大同,在大同的世界当中,每个文化都能展现自己的长处,每种文化都能够有自己的主体性,但同时每个文化跟其他文化也在深入沟通和交流,从而形成一种天下大同的世界文化。
我们要反省和认识我们的文化,季羡林先生说“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季羡林先生所说的“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我觉得他并不是一种文化自大,而是在长期的文化自卑主义之后的精神自觉。东西方文化一定要由对抗转为对话、互动、反思、重建。有了文化自觉,我认为一个民族才有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有文化的自尊;有了文化的自尊,才有文化的自强。我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当中,文化自觉就非常重要,当然还要深刻理解他人的文化,这样才会达到“民心相通”、文化交融的目的。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