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费县新庄镇信兴庄村,有一座已荒废的老屋。老屋旁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碎石,碎石缝里杂草丛生,即使饱受岁月洗礼,周围人经过老屋时,仍忍不住驻留片刻,满含敬意多看几眼。 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名字:李韶九。
作为费县第一位共产党员,李韶九曾在这座老屋住过一段时间。在那段烽火岁月中,这片老屋不仅为李韶九及其家人遮风挡雨,也见证了李韶九为国家命运四处奔走呐喊的一段烈火青春。
学医药、办医院 “穷人吃药,财主交钱”
李韶九1900年1月出生于费县西南隅安田社信兴庄(今费县新庄镇信兴庄),他的启蒙老师王贽为他取名“韶九”,意为“使九州美好繁荣”。李韶九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从少年时代就萌发了“做有用之材”的救国救民思想。李韶九的家乡地处抱犊崮山区,土地贫瘠,加上当时黑热病、丝虫病等常年流行,人们没钱治病,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亲人被病魔夺去生命。李韶九开始根据民间验方采集中草药为乡亲们治病,还买来医学书籍自学,医术不断长进。当时西医已传入费县,李韶九见西医治病在一些方面优于中医,就到日照县(今日照市)普济医院学习西医,很快成为费县南部有名的医生。
他给人看病有求必应,收钱标准因贫富而异,用他的话说就是“穷人吃药,财主交钱”。在地方镇(今属平邑县)办“惠民医院”时,他对医院的伙计们说:“医院叫‘惠民医院’,就是要赚富人的钱来给穷苦百姓治病。”那些不花钱就能治好病的穷苦百姓对李韶九感激万分,有的拿几个鸡蛋、有的把自产的新鲜瓜果送去聊表心意。他一概推辞不受,实在推辞不掉便记下姓名,待下次看病时给予补偿。
投身革命 成为费县第一位共产党员
五四运动后,革命思想进入抱犊崮山区。李韶九因为行医治病,广泛接触了社会各界人士,深受新文化思潮的影响,积极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他在搞农民运动时认识了地下党员陈耀贤。1929年春天,陈耀贤介绍李韶九入党,李韶九成为了费县第一位共产党员。
入党后,李韶九斗志更加旺盛,他先后在平邑、枣庄等地开展革命工作,宣传党的进步思想。在枣庄时,他认识了当时苏鲁特委书记郭子化。因李韶九在枣庄药业界有一定声望,通过郭子化等人的帮助,李韶九开始担任“药业公会”会长,利用此身份为党工作。
1935年2月,中共苏鲁边区临时特委成立,这标志着苏北、鲁南地区党的工作和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李韶九看到党的力量在不断壮大,兴奋异常,更加忘我地为党工作。他把开药店的收入全部交给党组织作活动经费。当时他家里有四个孩子,最大的才十一二岁,妻子种着二三亩山岭薄地,生活难以维持。
当时,郭子化等不少同志都到过李韶九的家,目睹断壁残垣的院落,难避风雨的草房。为招待同志们,李韶九的妻子不得不到邻居家凑一瓢面借一把盐,但李韶九从没有向组织反映过自己的家庭困难。
重返抱犊崮 先后发展40多名党员
1935年4月,中共苏鲁特委决定创建抱犊崮山区根据地。因李韶九在山区长大,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又领导过农民运动,群众基础好,特委决定派他和郭致远以医生身份进入抱犊崮山区,开展党的工作。
回到抱犊崮山区,李韶九如鱼得水。1935年4月3日,他们到了大炉万春圃家。万春圃是临沂三区的自卫团总,家虽富有,但与当地大地主矛盾很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李韶九因常给其家人看病,过去交情就很深。当晚,他们同万氏父子谈妥,并决定介绍万国华入党。随后,他们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又到埠阳、梁邱等地,发展了刘清如、沈廷信等人入党。到秋天,已在大炉、车辋、新桥、尚岩、柞城、高桥等地发展中共党员40余人,在这些地方建立和恢复了党的组织。
1936年2月,苏鲁边区特委决定,郭子化不再兼任峄县县委书记,这一职务由李韶九接任。同年夏天,特委决定成立临沂中心县委,调李韶九任书记,统一领导临、郯、费、峄诸县党的组织。
1937年抗战爆发后,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李韶九的工作也更加活跃。1937年8月,特委利用统战关系建立了临郯费峄四县边区联庄会办事处,李韶九任卫生股长,并负责办事处党的工作。在此期间,他除干好办事处工作外,还在特委领导下,利用过去的社会关系,积极开展上层统战工作,为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作出了贡献。
永葆革命本色 始终坚守对党的信念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李韶九先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卫生部科长,鲁中行署卫生科长,鲁南行署和鲁中南行署卫生局局长、第一副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山东省卫生厅处长、烟台市卫生科长等职,一直战斗在党的卫生战线上。他的工作岗位虽频繁变动,但对党的坚定信念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始终如一。
1945年5月,他任鲁中行署卫生科长时,临朐县部分地区瘟疫流行,上级决定派医疗队抢救。他当晚就带队出发,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有的年轻同志提出等天亮再走,他坚定地说:“病人正在呻吟,我们早到一会就能早一会解除他们的痛苦,早一会消除死亡对他们的威胁。今晚就是下刀子也要走。”他们连夜奔赴疫区。为解决药品不足的困难,他带领医务人员上山采挖中草药,用土法制成各种成药,有的口服,有的外用,终于控制了疾病的蔓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家庭都添置了新家具、新衣物。李韶九用的依旧是原有的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个马扎。他1954年做的一条棉裤,补了又补,一直穿到1983年,还是在妻子的“强迫”下才换了一条新的。
1986年,在李韶九86岁高龄时,他把自己珍藏多年的3500多册书刊,献给了他曾工作过的临沂,用他的话说:“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理所当然地应该再还给党。”当时临沂地委向他敬赠了“千里献书为革命,一片丹心连沂蒙”的锦旗。
1988年2月,李韶九长眠于胶东。他光明磊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高尚品德、坚强的党性原则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一生勤奋、无私忘我的献身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拼搏。
临报融媒记者 全逸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