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在选择与被选择之间转换,总是在向左转向右转之间摇摆,总是在爱与恨之间沉浮。
小的时候,手里只有五毛钱,在小卖铺柜台前,对于到底要买一本小人书还是一支棒冰,做选择题一般揪心而难舍。走出校园,对于手边多份工作选择,又是左算工资右算发展平台,不知道该如何取舍。
“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这是我们共同的选择。”叶倩文、林子祥的《选择》如是唱着。虽然面对选择,我们自己化身为左右逢源、千金不换的才子佳人,但是,对于纷繁选择,如何辨别,如何终选,仍旧会在短时间内让人挠头。
一次和几个朋友聊天,大家不约而同谈到“如何选择”。而我首先想到的是,倘若我们“别无选择”时,接下来又该如何?当过来人启发年轻人,会说:“有时候,人的成功不是取决于你的绝对能力值,而是你的选择力和判断力。正是因为你此刻选择了这个,放弃了那个,才成就了现在你所获得的一切。因此,有时‘选择’本身决定着你的成功方向。”是的,面对选择,如何选得准、如何在选择后面临二次甚至多次附加选择,这将会是考验我们一辈子的悬念题。
在能选择的时候,不要太在意别人的偏见与噪音,因为是你而不是别人需要与选择的“选肢”旦旦许诺、朝夕相处;在“别无选择”或者被挑选时,要记得及时审视自己的标准与目标,看看当初这份“标准”是否成了失衡的偏执,听听最初的目标是否已被大众淘汰出局,除非事关生死存亡,在“别无选择”时还是不要轻易改变符合你心意的那个标准吧。有时候,“别无选择”的绝境恰恰是从自己既往的心智模式固化而来,只要稍稍跨过自家门槛,然后迈向未知的人群,说不定一份天高地阔就摆在你的书桌面前。所以,只有当我们懂得在“别无选择”的海域里学会游泳,并且有自信征服这片看似野蛮的水域,你才能尽情享受这扇“另通幽径”的木漆门。
很多道理和说辞很多时候好像只能用来说服别人,而对自己却毫无作用,就像自己对此早已有免疫力。前几年“偶入”佛门,都说信佛者快乐,我却不得慧根,依然无法让自己真正能做到看开、舍得、放下、、、、、直到现在依然还在苦海中挣扎和沉浮。
单纯的选择原本简单,按方式、原理套上便可。但是当不得不考虑现实、世俗、人言、规则等等以后,我们又该如何抉择?左边是笔直的马路,右边虽是曲折和坎坷,很多时候我们却还是会选择向右转,其中的无奈和悲壮也只有自己能体会。一位长者曾对我说,30岁以后的人生就要开始做减法。可是我能去抓住什么呢?还能抓住什么呢?进入中年后,表面上看起来大彻大悟,看破红尘,但这到底是在逃避,或者根本就是颓丧?
“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在接受央视《面对面》主持人柴静专访时说:“我总是喜欢用我的聪明才智来证明自己的愚蠢。”这篇文字里讲到的“道理”,相信很多朋友都是知晓加明了。可是,当真要落实到行动上,面对选择仍是会舍不得这个、扔不下那个,甚至好几个“选肢”都被白白流失。如同周立波所调侃的那样,有时候,我们就是太相信了自己的聪明与明辨,到最后,却只能在懊恼当初的“愚蠢行径”时,加上一句“看,我早就知道会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