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琅琊草编织技艺:传统手艺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1日 阅读 4502

  琅琊草俗称黄草,是一种禾本科的荆草,其叶细长,柔软而有韧性,色泽光亮。郯城县是琅琊草及草编制品的著名产区,沂河两岸的重坊、港上、新村等乡镇盛产琅琊草,具有悠久的草编历史。

  郯城琅琊草编织技艺是以琅琊草为原料,运用经纬编织技法,制作草帽、草鞋、草垫等生活用品的传统手工技艺。2021年11月,郯城琅琊草编织技艺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郯城琅琊草编织技艺编法独特,花样繁多,图案丰富,造型简单,在郯城有着广泛的传承基础,是一项群体性的手工技艺。其编织方法简单易学,所编织的物品都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具有浓郁而纯真朴实的乡土艺术气息。

  1913年,马头镇桑庄艺人杨锡堂在郯城人于蔼辰、临沂人杨枢臣的指导下,创制揄成草帽,命名为“琅琊草帽”。1925年,港上镇刘庄村妇女刘慰庭创造单草单编法、单草双编法,将简单的揄技发展为编技,编织技术实现新突破。1932年,马头镇杨松峰等人创立琅琊草帽生产运销合作社,举办培训班,开设制帽工厂,以太极图为商标,设计出平顶、圆顶、时式坤帽3种帽型,产品畅销上海、天津、青岛、济南等地。后因战火绵延、民不聊生,琅琊草制品便无人生产,该手艺濒临灭绝。

  新中国成立后,琅琊草编织技艺得到了快速发展。1958年,港上公社成立了草编厂,组织60多人从事琅琊草编织生产。1964年,郯城县工业局在新村乡埝东村成立草编社,由技师王桂荣带领叶如连、孙仲民等人开展编织技术革新,成功地将单薄易损的单草单编、单草双编技艺改进为双草双编、草绳草麻混编,使之耐磨耐拉不变形。色彩由原色改进为染色,增加铺胶轧压、吊里绣花等工艺。设计出网眼花、席纹花、椒眼花、菱花、宣花等500多个花色图案。创造了茶杯套、拖鞋、提包、挎包、宠物窝等几十个系列产品。

  1966年,郯城县草编总厂成立。1976年更名为郯城县工艺美术总厂,在14个乡镇设立分厂。产品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山东著名商品”,获山东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琅琊草编织技艺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全县全民性的手工技艺。

  今年64岁的徐景雪是郯城琅琊草编织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幼年时,徐景雪随母亲及村中的妇女一起学习琅琊草种植、晾晒和编织技艺,因其聪明好学,接受能力强,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琅琊草编织技艺。中学毕业后,因其编织技艺高超,被公社聘为草编教师,辗转在各个村庄传授草编技艺。1986年,徐景雪出任莒南制帽厂技术员兼任莒县草编教师。1994年,在胜利镇高大村组建了郯城县高大制帽厂,发展琅琊草编织技艺。2000年,徐景雪组建编织技术研究小组,改进工艺,革新编织材料,成功引进拉菲草作为原材料,设计新产品,现设计出上百个花色上千款样式,产品出口日、韩、美、法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徐景雪充分发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构建“龙头企业+代加工点+农户”等模式,探索出了一条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或其它组织参与、企业与农户双赢的新路子,通过建立分厂、设立代加工点、成立合作社吸纳农户入社等方式,带动周边2万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临报融媒记者 韩广强 通讯员 刘国伟 刘汉章 刘新梅

来源:琅琊新闻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