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了!睡前这样喝水竟等于慢性自杀?》《这几种水果千万别吃!99%的人都不知道》……你父母的朋友圈是不是也经常蹦出这类文章?是不是有不少人一边默默吐槽这些辣眼睛的“标题党”“毒鸡汤”,一边装模作样地应付几句?然而,当你不在意的时候,有一些骗局悄悄混进了老年人朋友圈。
“1元抢手机”骗局差点骗到老人
“当时老爷子明显是信了,要是真把身份证号填上了,还指不定被骗啥呢!”想起前几天老父亲碰到的朋友圈骗局,市民刘先生还有些后怕。
上周末,刘先生刚回到家,刚学会玩微信没多久的父亲就捧着手机来找他。“快来帮我注册个号,我要抢个1元的手机!”老人家乐滋滋地说。
“啥?什么1元手机?”刘先生一头雾水。
“喏,就这个嘛,1元抢手机,得填身份证和地址还有什么验证码,我不会。”刘先生的父亲一边点开一个微信界面一边说道。
一听要填身份证,刘先生脑中警铃大作,他连忙拿过父亲的手机,发现是一个微信群里分享的一个链接,根据说明,只要填上身份证、地址和手机号,就能以1元价钱领取一部价值1299元的手机。 “这肯定是骗局,不是要骗取你个人信息,就是要骗你掏邮费,怎么可能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刘先生赶紧跟父亲解释。对此父亲将信将疑:“你没看好几个人都说领到了吗,还有晒图的呢。”刘先生再翻翻微信聊天记录,发现还真有人绘声绘色地描述领取过程,有的人还发了图片。
“这都是假的,图片可以P啊,微信聊天记录也可以作假。不要随便加陌生的群,也别随便点开那些微信红包、链接什么的。”刘先生立即退了群,接着又给老父亲普及了一番网络防骗知识。
1年投入7万多,还拉亲朋好友一起“搞项目”
比起刘先生的父亲“幸运”躲过骗局相比,市民王强(化名)父亲的经历就比较糟糕了。
王强告诉记者,父亲2016年5月退休,在朋友圈一朋友推荐下投资了一个名为“全球泛华投资”的理财项目,通过电脑操作转入 1000元以上金额投资境外项目建设,第二天就能收到8%高收益的回报,随着投资本金的增 加,收益还将增加,针对这个骗局的项目,家人发生了很大矛盾,争吵过多次。
“老头刚退休,心情不太好,我们一开始也都是抱着‘花点小钱寻开心’的心理,没有干涉,最初投资一两千元,到2017年6月,大姨告诉我才知道他开始鼓动其他亲戚投资,我 大姨夫被鼓动投了2万元,我才觉得事情不太对,着急起来。”王强说。
针对这种情况,王强自己查询了很多资料,也咨询了身边的法律朋友,得出的结论都是 “被骗了”。王强还表示,全家紧急召开家庭会议才知道,父亲投资了近7万。
“这么高的收益,父亲却说不清具体公司具体地址,具体项目名,吵了好几次,他最终同意取出部分资金,但由于是封闭投资,必须等6个月才行,结果到了年底却没能取出来,说是‘美国新推出了一个政策,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必须等通知’,这妥妥的骗局,打了水漂。”
“我找了好多类似骗局的微信发给他看,他却觉得新闻上的项目是骗钱的,他投资的项 目是真的,虽然出现资金断档,但会好转的,还一直坚定等待。”王强说,他说因为这自己气得已经一个多星期没跟父亲说话了。
消协:三大类骗局入侵老年人朋友圈,年轻人应该积极帮父母鉴谣言
临沂市消协工作人员表示,随着老年人进入朋友圈的人数逐渐增加,一些骗子也盯上了这个群体,他们通过圈内“熟人”转发内容或者看似优惠或献爱心的活动,悄悄地盗走隐私信息和钱财。由于部分老人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在社交圈子有限的情况下容易默认“熟人效应”,轻易相信圈友转发的信息,轻则成为谣言转发大军一员,重则隐私信息被泄露,损失财产。
该工作人员表示,比较常见的有三大类,一类是老年人关心的养生领域,图文并茂展示或者聘请所谓的专家、权威人士,变相兜售三无产品。另一类是生活资讯类,骗子通过微信、朋友圈等渠道披上“熟人”的外衣,以降低中老年人的防范意识。还有一类是鼓吹高收益的金融投资,这种多是熟人推荐,一旦出现问题,维权非常困难。
“生活资讯类骗局很多,例如,性格测试、帮忙砍价、投票获奖、集赞换取礼物等方式多让消费者暴露隐私,个别消费者还会买到假货,还有一些骗子打同情牌,表示朋友家孩子重病需要医疗费等,发动微信捐款,这类骗局一般很难追回财产。”该工作人员说。
“不管是哪种骗局,老年人在浏览朋友圈时一定要提高警惕,拒绝高收益率诱惑,不要贪小便宜,要提高分辨能力,遇到填写手机号、身份证号等隐私信息的要三思而后行。 ”该工作人员说,他还表示,相较于屏蔽父母朋友圈,年轻人应该积极主动进入父母的朋友圈世界中,引导父母如何在互联网中“遨游”。
记者 邵琳 孙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