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加强教育App管理推动与“双减”政策衔接提出明确要求。通知提出,对于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的作业 App,暂时下线。整改到位并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方可恢复备案;未通过审核的,撤销备案。
消息一出,引发临沂市学生、家长、老师们的多方热议。
[记者调查]
搜题App下载量因年级不同略有区别
记者了解到,“拍照搜题”起源于“AI答疑”,其本质就是用户对题目进行拍照后,系统利用已有题库给出答案。由于可以减轻工作量,提升教辅效率,“拍照搜题”类App近年来颇受一些老师和家长青睐,也成了资本竞相追逐的风口。
记者在手机应用商店中搜索“答案”等关键词,便会出现上百家相关App。记者操作发现,以作业帮、小猿搜题两大巨头为代表的一系列App仍然可以正常下载和使用,事实上,“拍照搜题”类App并没有原罪,关键是如何去正确使用,扬长避短。教育部的上述通知也只是要求整改到位,经审核后仍可恢复备案。
记者在我市一些中小学老师那里了解到,经调查,小学生使用这类软件的不到30%,并且集中在小学中高年级段。而初高中生中,使用搜题App进行辅助学习的学生不到50%。当然,班级与班级之间也存在使用率上的差异。以我市某中学初一某班级为例,全班50个学生,其中10个学生使用过搜题App,占比20%。
一些老师反映,在使用搜题App的学生中,既有成绩优异的,也有基础相对薄弱的。其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对搜题App依赖性不强,主要是用在数学、科学等理科类科目上。当他们碰到比较难的题目,家长又指导不了时,这些学生就会和家长一起通过软件搜索,了解做题思路并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但也有个别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他们对搜题App有一定依赖性,且存在“抄答案”的现象。
[市民看法]
使用搜题App是利还是弊,要看个人需求和自制力
对于搜题App的使用,市民看法各不相同。有家长认为拍照搜题功能方便,检查作业效率提高不少,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差异,对于该功能无须一刀切,可以限制拍照搜题的使用年龄。
家长赵女士表示,她都是先看答案,然后整理下思路再给孩子进行讲解。初中的习题中有一部分是有一定难度的,不看答案她无法进行讲解。而家长李女士则表示,搜题App最好不要一刀切。平时批改口算题、遇到难题啥的全靠它们了,不仅节约时间,还有效提高效率。
而有的家长则希望设置“青少年模式”和“成人模式”,家长胡女士表示,希望对于家长和孩子能区别对待,建议出一个父母专用版本的搜题软件,家长实名认证,每次使用需家长刷脸才可登录,这样既约束了孩子的行为,也能给家长提供一个有效管控的措施。
不是所有家长都认为可以变通使用搜题App,也有部分家长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一位家长表示:现在有很多学生是拍搜后直接抄写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目没有认真思考的过程,做题形成了依赖,只要不会的拍照搜索即可,这样就形成了思想上的惰性。当老师讲课时,对于这部分题目,自律性差一点的孩子就直接放弃听讲,结果就是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懂。
高中生小李同学表示,以前没出现这些搜题App时,不会的题就会标注出来,然后第二天去问老师、问同学,或者自己多看书多思考。他告诉记者,任何工具只是辅助,学习需要沉下心来。其实学习的乐趣就在于自己努力思考之后的破解,那是特别有成就感的,而且记忆非常深刻。反而这种靠搜题App得出来的答案,记忆不但不深刻,而且降低学习的积极性。
临沂大学的小赵同学表示,高三学习阶段,他也曾靠拍照搜题来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后果是遇到难题就想撂笔,满脑子都是“如果能拿手机搜个题就好了”。后来他及时醒悟,但这种不用动脑的感觉真的让他一度迷失自己。
不过,同样已经上大学的小陈同学则表示,高三那年在家养病的几个月,都是用搜题App赶上的学习进度,没有家教没有讲解视频的话,居家学习根本不可能。所以说,还是要看你怎么用,有时搜题可以看到解题的思路,帮助自己学会同类型题目的解决方法,反而更有利于去理解。
[老师说法]
助学or助懒?正确的引导还是关键
对此,记者采访了临沂某初中初三年级班主任王老师,因经历不同,他对搜题App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老师在朋友圈家长推荐下使用某搜题App,还成为包月会员,他自己女儿不会做的题目,手机一扫就能跳出整个解答过程,这让他的压力减轻许多。
“像初中的数学题,我们有时习惯性地运用高中、大学的解题思路,但女儿没有学到这些知识点,所以是不适合的,解题软件帮了我们很大的忙。”但这也是把“双刃剑”,时间久了,孩子对解题软件便有了依赖心理。于是,他与女儿约定了两条使用原则:第一遍做题时全程不能使用解题软件,不会做就空着;第二,如果实在不会,家长也遇到解决困难,整个搜题过程由家长监督完成。目前看来,孩子基本能做到。
对于这次教育部暂时下架这些搜题App,无非也是想对软件出现的部分问题进行整改,王老师表示,如何整改显然是个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一些想法,比如:是否可以借鉴短视频、游戏平台的做法,在实行实名认证的基础上,在时长、功能等方面对学生的使用行为进行规范——根据题目难易程度进行分类,简单的题目不显示答案,复杂的题目先给出思路让学生自主解题,倒逼学生动脑思考;对学生用户每天的使用时长、搜题数量予以限制,避免其产生惰性,过度依赖外界工具。同时,广大家长要正确对待和使用“拍照搜题”类App,尽可能多与孩子一起思考,引导、帮助孩子体会冥思苦想后豁然开朗的喜悦,而非一味将孩子推给手机。
临报融媒记者 江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