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孟良崮——永远耸立在人民心中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7日 阅读 484
        孟良崮战役是1947年5月国共内战期间,在山东中部的一次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被完全消灭,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
       战争打响后,前线战士们上下一致、万众一心,几十万大军如同一个人一样,握成一个铁拳,锤到预定歼击敌人的头上;后方沂蒙儿女运弹药,送军粮,救伤员,筑起了不倒的人民长城。军民一心齐抗战,不仅取得了战争的最终胜利,也诠释了伟大的沂蒙精神,在沂蒙红色大地上,铸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诱敌深入,相机歼敌
       1947年初,莱芜战役后,3月下旬,国民党军集中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向山东解放区发起进攻,到4月上旬完成了第一步计划,随即稳步向鲁中山区推进。
       孟良崮战役前夕,从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华东野战军在鲁南、鲁中地区主动出击,实行高度机动回旋,力求调动敌人,捕捉战机。但由于敌人保持高度警觉,采取密集平推、稳步前进、不轻易分兵的新战法,除了4月下旬在泰安歼灭敌第72师主力外,其余大量歼敌的计划均未实现,原因是敌人“接受了屡次被歼的教训,改变了战法,不轻易为我调动”。
       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十分关心山东战局,先后两次发电报指示:诱敌深入、相机歼敌。根据这一指示,华野主力撤至莱芜、新泰、蒙阴以东地区,利用“耍龙灯”的战术削弱、迷惑、调动敌人,创造战机。而蒋介石误以为华野后撤是攻势疲惫,无力决战,遂于1947年5月10日下令跟踪“进剿”,命令三大兵团放胆向沂水、博山一线急进。
血战三天三夜,击毙张灵甫
       面对国民党大军压境,华东野战军总指挥陈毅、粟裕当机决策,指挥华野各纵队奇袭穿插,割断74师同左右两翼的联系,并命令在鲁南地区隐蔽待命的第六纵队立即星夜北上,迅速抢占垛庄,断敌退路,从而在孟良崮地区形成对74师的四面合围。
       5月12日黄昏,六纵迅速集结行动。将士们凭着双脚两昼夜急行军100多公里,提前8小时到达了指定地点,占领垛庄,封闭了合围口,为围歼74师赢得了宝贵战机。
       5月15日,孟良崮战役进入白热化,担任阻援任务的华野一纵一师只有3个团正面阻击敌人,一场恶战下来,只剩下了七八个警卫员。眼看着敌人已攻上天马山山腰,情况万分危急,这时,华野4纵的一个营正从山沟里向东疾进准备增援孟良崮主阵地。
       5月16日凌晨,华野主攻部队发起最后总攻,战士们喊着“冲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的口号,从四面八方向孟良崮主峰展开猛烈攻击。孟良崮山区易守难攻,第74师在所有可以攀登的地方都布兵防守,这为我军仰面进攻带来了极大困难。
       每攻克一个山头、阵地,往往经过数次、十数次的冲锋,反复争夺,直到短兵相接,刺刀见红,战况异常惨烈。华东野战军血战三天三夜,一举全歼国民党整编第74师,同时重创多路援军,击毙张灵甫,毙伤俘敌3.2万余人。
村村忙支前,户户有模范
       “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孟良崮战役期间,英雄的沂蒙儿女运弹药、送军粮、救伤员,为部队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筑起了不倒的人民长城。沂蒙人民配合野战军作战,共出动临时民工69万人,二线常备民工15.4万人,随军常备民工7.6万多人,合计92万多人。仅蒙阴县的支前民工就达10万人以上,占到了当时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战争年代,沂蒙妇女躲不开战争,但也不惧怕战争。她们在战争中发挥着男人不可替代的作用,用热血和生命奏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正义之歌,人们送给她们一个响亮而亲切的名字——“红嫂”。“沂蒙六姐妹”就是孟良崮战役期间出现的女性英模群体,她们组织村中妇女积极支前,为部队筹粮草、运弹药、摊煎饼、做军鞋,给子弟兵当向导。一双鞋要用二尺布,六两麻,十几道程序,一只鞋底至少要纳120 行,一行要过30多针,每针都要经过锥眼、穿针、走线、拉紧等四五道工序,这一针一线里都寄托着红嫂们的无限深情,满载着沂蒙山人民对子弟兵的深情厚爱。
       如今,“沂蒙六姐妹”6位老人都已离世,这段红色的历史成为人们永远的记忆。“沂蒙六姐妹”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多种方式传承下来,成为新时期沂蒙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
       “沂蒙六姐妹”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战争年代,又有多少为党和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沂蒙女性,她们的名字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记者 李晖 通讯员 张圣虎 傅家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