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摆脱贫困、实现小康一直是中华民族祖祖辈辈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而如今,我们从未离它如此之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每年脱贫约1000万人,意味着每分钟要脱贫约20人,这是一场分秒必争的最后决战。再过2年,中华民族将历史性地摆脱绝对贫困,全体国人将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的崭新时代。
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这历史性巨变背后,有一种历久弥新的“中国扶贫精神”贯穿其中,激励着神州大地无数干部群众为之抛汗水、洒热血,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扶贫英模。
在沂蒙这片红色热土上,就有这样一个“沂蒙扶贫‘六姐妹’”模范群体。她们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以扶贫救困为己任,主动投身到反贫困斗争最后决战中来,靠微薄收入帮扶贫困群众,靠点滴善事汇集人间大爱。
在中国反贫困斗争最后决战的战场上,沂蒙扶贫“六姐妹”扛起新时代“中国扶贫精神”大旗,义无反顾冲锋在最前线,激励起“社会各界自愿扶贫、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昂扬斗志,凝聚起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磅礴力量。
然而,直到今天,沂蒙扶贫“六姐妹”名字尚不为国人所熟知。她们是:牛庆花、曹淑云、于学艳、林西臻、刘加芹、王洋……
12月9日,在山东省蒙阴县野店镇北晏子村,牛庆花在她的淘宝实体店内与贫困户包鑫英包装网购商品。
听党话跟党走,“扶贫怎能少了我”
2012年11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临沂,蒙阴县野店镇北晏子村。
这两个距离遥远的地方,被一个共同话题关联起来。
那时,在北京,党中央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发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宣言,吹响了我国反贫困斗争最后决战的冲锋号。
在中华民族近代史上,贫困如影随形,多灾多难、饿殍遍地的记录屡见史册。尤其是西方列强的欺辱、难以计数的赔款,让中国戴上更为沉重的贫困枷锁。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与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相伴,摆脱贫困落后,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铭记于心的使命、扛在肩头的责任。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同一时刻,在距离首都500多公里的沂蒙老区偏僻山村北晏子村,“留守妇女”牛庆花端坐在电视机前。
回想起当时情景,她告诉记者,听着电视中总书记的讲话,再看看自家贫穷落后的光景,她暗自发誓“党说啥咱听啥,党让干啥咱干啥。再也不能这样穷下去了,不仅自己脸上无光,还会扯了国家的后腿”。
牛庆花“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其实一直根植于心中、根植于这片红色的土地。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这首1940年创作于临沂市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的歌曲《跟着共产党走》,至今仍是沂蒙老区乃至全中国传唱的经典红歌,唱出了群众的心声。
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人民“听党话跟党走”,420万人口中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战、10万先烈血洒疆场,还涌现出了一个全国闻名的模范群体“沂蒙六姐妹”,以“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积极拥军支前。
“沂蒙六姐妹”之一的伊淑英,与牛庆花同在一个乡镇。她在85岁高龄时曾对记者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被历史反复证明是无比正确的。要让子子孙孙都听党的话,跟着党走。”
牛庆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2012年以后的三年里,她和丈夫一道,扛起了全家脱贫奔小康的重任。丈夫依然在外打工,她独自在家赡养双方老人、照顾年幼孩子,还种着20亩果园,养着100多头猪、40多只羊、200多只鸡。
在当地,这些活儿四个男性壮劳力都干不完,牛庆花经常累得“躲起来偷偷地哭”,每天睡觉时间也仅有四五个小时。不过,慢慢地,家里的光景好了起来,不仅实现了脱贫,还攒下了“第一桶金”。
2015年底,牛庆花的命运再次迎来转机。彼时,北晏子村“第一书记”请来老师,办班培训农村青年如何开展电子商务。学到本领后,她开了一家名叫“孟良崮果园”的淘宝网店,累计销售农产品600多万元,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了1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家乡的土地把我养大,家乡的特产让我致富,所以我就想做点事儿回馈家乡的父老乡亲。当时村里苹果的收购价是每斤3.5元,我就给贫困户4元。我开网店能多挣一点,就跟他们多分一点。网店需要人帮忙了,我也会首先找贫困户。”牛庆花说。
今年65岁的北晏子村村民张继菊就在“孟良崮果园”网店工作。因为老伴体弱多病,张继菊已经习惯了常年举债度日。如今,张继菊已经陆续在网店中工作了一年多。
“俺在小牛的店里干得挺好的,活儿不累,一天能挣80块钱,还能照顾老伴,不仅还清了欠亲戚朋友的钱,还想着过些日子把窗户、院墙都拾掇起来呢!”张继菊说。
12月9日,在山东省蒙阴县野店镇---村,牛庆花在贫困户王云花家中为其采集微信销售所用的农副产品图片。
不仅是牛庆花如此,“听党话跟党走”一直是沂蒙扶贫“六姐妹”的共同信念。
“扶贫不仅是党委政府的事,也不仅是贫困户的事,而是我们自己的事、大家的事。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需要每一个人都努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党中央号召了,我们就要跟上,撸起袖子加油干。”沂蒙扶贫“六姐妹”之一、临沂市沂水慧阳制衣有限公司负责人曹淑云说。
前几年,服装厂办得红红火火的曹淑云,响应党中央脱贫攻坚号召,将目光转向了沂水县山沟里的贫困群众。租房建厂、购买机器、培训工人、运输物流……一年多时间,她在偏远的沂水县夏蔚镇、诸葛镇开办了3个扶贫车间,招收了146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打工。
12月15日,在山东省沂水县夏蔚镇回峰涧社区,曹淑云看望她常年捐助的寡居贫困老人赵桂田。
2017年夏天,曹淑云在诸葛镇建的扶贫车间被大雨淹了,工人们自发组织起来,打着赤脚从水里抢搬机器,不少人心疼地留下眼泪。
困难动摇不了曹淑云扶贫的决心。仅用了两天时间,曹淑云就重建车间再次开工。目前,扶贫车间工人们月平均收入都超过了2000元,最多每月能拿3600多元,贫困群众全都实现脱贫。
王洋也是沂蒙扶贫“六姐妹”之一,目前在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担任大学生村官。她是城里人,参加工作时有多种选择,而她最终放弃了可以在城里就业的机会,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条件艰苦的农村。由于常年在农村扶贫一线奔劳,皮肤被晒得黝黑,根本看不出是个“90后”。
朱村贫困户张田英今年35岁,双腿残疾,一个人带着儿子艰难度日。王洋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不但到有关部门为张田英儿子申请了助学金,还帮她找了一份柳编工作。如今,张田英每天能收入40元,在今年与其他6户贫困户一起实现了稳定脱贫。
王洋还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发展朱村电商业务,与圆通快递联合建起了设施齐全的电商培训教室和“快递+电商”村级服务站。目前,王洋已经举办了3次电商知识宣讲会,2期电商培训班,帮助贫困户开起了自己的淘宝网店,结合微信平台、助农平台等线上销售方式,出售土特产实现增收。
12月8日,在山东省莒南县临港产业园莫家龙头村,于学艳(右二)正在对莫君言(右三)等贫困家庭妇女进行西瓜网袋结扣技巧。
敢斗争讲奉献,“先富不忘带后富”
细数沂蒙扶贫“六姐妹”的家世可以发现,不仅没有一人出身于大富之家,反而大多数人都是从极度贫困的状态下“斗争”出来的。她们的成长史,其实就是一部与贫困长期不断斗争的反贫困史。
牛庆花,初一便因家中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婚后穷得连个新房都盖不起,只能住破旧不堪的老屋。一下雨屋内就漏雨,没办法只好在卧室常年备着一个脸盆接雨水。迫于生计,婚后第二年,丈夫张立功便开始外出打工。
于学艳,结婚后与丈夫“面朝黄土背朝天”务农,连避风遮雨的瓦房都没有,就靠临时搭建的塑料棚抵挡风寒,一度全部家当仅有10元钱,日子之艰难可想而知。
12月9日,在山东省平邑县武台镇咸家庄村,刘加芹指导贫困户刘光英裁剪服装。
刘加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还是肢体三级残疾人。1999年结婚时,公公婆婆已瘫痪在床4年,家里现金仅剩20元,还背负2万元沉重债务。
林西臻,高三那年父母遭遇车祸,肇事者逃逸,父亲抢救无效死亡,母亲严重受伤常年卧床不起,大学靠国家减免学费和好心人资助读完,毕业后工作无着,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
难能可贵的是,这“六姐妹”没有被贫困吓倒、压垮,而是在经历了多少失败与挫折、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之后,最终战胜了贫困,奔向了小康、走向了富裕。
牛庆花开起了网店,卖起了蜜桃、苹果等沂蒙土特产,成了远近闻名的“‘桃’宝皇后”,去年2月以普通农民身份当选为临沂市人大代表;于学艳开起了公司,生产装西瓜塑料网袋,远销韩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刘加芹在家里办起服装加工厂、林西臻在农村办起幼儿园,生意都做的红红火火……
“宁愿苦战,不愿苦熬”。这是血与火铸就的沂蒙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今天反贫困斗争战场上千千万万沂蒙老区人民群众的不二选择。
更为可贵的是,这“六姐妹”其实并不富裕,每年大多收入几万至几十万元不等,比一般工薪阶层收入高不了多少。即便这样,刚脱贫奔小康的她们,心中时刻挂念的依然是贫穷的乡亲们。
走进刘加芹在临沂市平邑县武台镇咸家庄村开办的凯凯服饰有限公司,一台台电动缝纫机飞速运转,一件件衣服在工人手中成型。这里既是刘加芹的“创富地”,也是贫困户们的“摇钱树”。至今,共有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她的帮助下脱贫。
有些贫困户刚进厂不会手艺,刘加芹就办培训班,手把手耐心教;有些贫困户残疾程度较重,没法到工厂上班,刘加芹就给他们家里送去缝纫机。刘加芹还定了个规矩,残疾人每做一件衣服比常人多给0.5元加工费,中午还提供免费伙食。
和刘加芹同村的赵治美因病截肢,丈夫也是常年患病,一直靠药物维持,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家庭条件十分困难。“刘大姐是我家恩人。她不仅教会了我裁剪、缝制衣服,还送来一台缝纫机,让我每月不出门就能拿上1000多元工资,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了。”赵治美说。
不仅是刘加芹如此,“先富不忘带后富”一直是沂蒙扶贫“六姐妹”的准则。
2015年起,于学艳在临沂市莒南县临港产业园莫家龙头村开办的西瓜网袋加工厂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已辐射带动鲁南苏北地区6个乡镇、20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中不少都是贫困户。
于学艳说,西瓜网袋携带轻便、编织简便,甚至连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可制作,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理想的增收项目。目前,编织西瓜网袋一个月最少收入五六百元,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脱贫。
朱新花是莫家龙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丈夫车祸身亡,女儿也已出嫁,一个人孤苦伶仃生活,除了种一亩薄地再无其他收入来源。得知这一情况后,于学艳主动把西瓜网袋原材料送到她家中,并教会了她编织技术。
“靠这门手艺,我坐在家里就能一个月挣七八百元,日子越过越红火了。靠自己劳动致富,没有给政府添麻烦,想想心里就高兴。”朱新花说。
冀民富盼国强,“扶贫救弱不止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每年脱贫约1000万人,意味着每月脱贫要达到近100万人、每分钟脱贫约20人。这在许多外国人看来,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根稻草抛不过墙,一根木头架不起梁”,沂蒙扶贫“六姐妹”只是千万奋战在扶贫战线上优秀女性的代表。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家庭里,扶贫从来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人的事。
2017年5月,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扶贫产业大棚芹菜出现滞销。王洋多方联系市场、学校食堂、超市等销售场所,经常早出晚归,人也日渐消瘦。就连母亲节当天,她还和母亲一起在大街上卖芹菜。
“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都在尽心尽力帮助贫困户,我们为何不能出一把力?”王洋的举动,感动了众多临沂市民。在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朱村芹菜两周内便销售3万多斤,解了贫困户的燃眉之急。
从此之后,王洋就被朱村村民亲切地称为“芹菜西施”。
沂蒙扶贫“六姐妹”之一林西臻,是临沂市临港区坪上镇安琪儿幼儿园的创办人,也是一名青年义工。
“2014年9月,去费县看望老八路,送去月饼和生活用品”;
“2015年3月,参加莒南县埠上小学资助活动,看望10名困难儿童,送去学习用品;7月,参加罗庄区付庄小学资助活动,给8名困难学生带去学习用品和生活费”;
“2016年3月,去坪上敬老院看望老人,给他们买肉、包水饺;6月,捐2000元帮扶孤寡老人;8月,资助朱芦镇贫困大学生3000元;12月,资助坪上镇敬老院所有老人每人一件棉衣棉裤,花费1万余元”;
……
这一笔笔“流水账”,只是林西臻参加志愿活动的一小部分。近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帮助贫困孤寡老人和儿童,热心于帮助困难家庭大学生,她用志愿服务温暖了众多贫困家庭。
12月7日,在山东省临沂市临港区坪上镇敬老院,林西臻(中)和志愿者与供养老人一起包水饺。
林西臻说:“我一路走来,有许多好心人热心帮助过我,连上大学的费用都是好心人给的。现在我有能力了,就要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把爱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
林西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吸引了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扶贫义工队伍中来。以林西臻所在的临港区坪上镇为例,近年来义工队伍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到70多人。林西臻的家人也在网上实名注册了义工,年仅11岁的儿子已经是参加过多次志愿活动的“老人”了。
在以沂蒙扶贫“六姐妹”为代表的扶贫模范人物的激励下,沂蒙老区凝聚起反贫困斗争的磅礴力量,形成了“社会各界自愿扶贫、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良好局面。
目前,临沂市已有13214个志愿家庭结对9114个贫困家庭,各级慈善组织共捐助资金1018万元、物品价值2000余万元,救助贫困人口2万余人次。临沂还有8个县区建立了慈善超市,累计捐助物品10余万件、发放救助金457万元,惠及困难群众6万余人次。
临沂市许多企业也参与进来,有759家企业设立“公益特岗”4320多个,1000多家企业结对帮扶2672个经济薄弱村,累计帮扶资金8671万元。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一些贫困户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那种有劳动能力却好逸恶劳的“懒汉型”贫困户已经越来越少,“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观念在贫困户中早已蔚然成风。
“最近两年,许多爱心人士都来看望我,不仅从精神上鼓励我,还帮我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看着外人都对我家脱贫这么上心,我怎么好意思不努力、再吃国家救济?”蒙阴县一名贫困户说。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作为集中连片18个贫困地区之一,1995年临沂市率先整体脱贫。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至2015年底临沂市尚有贫困人口44.2万人,约占山东省的1/6。2016年,临沂市又成功减少贫困人口29.1万人,圆满完成年度脱贫任务。
临沂市委书记王玉君说,“光输血”输不来真富裕,“等靠要”要不来真发展。在当前反贫困斗争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临沂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广泛发动,鼓励和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济困、脱贫攻坚,推动形成了“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扶贫格局,逐步让贫困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按照计划,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将历史性地摆脱绝对贫困,全体国人将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的崭新时代。
伟大时代塑造伟大人物,伟大人物体现伟大精神。在即将实现千百年小康梦想的今天,相信在以沂蒙扶贫“六姐妹”精神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扶贫精神”的激励下,我们定能打赢中华民族反贫困斗争的最后决战,再次创造出全球瞩目的人间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