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 游走于身体中的“幽灵”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5日 阅读 224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种情况,好好的一个人早晨一觉醒来,半身麻木,说话言语不清,到医院一检查,是“脑梗”;某人做完了手术康复得很好,准备出院前的那天午饭后去趟厕所,突然胸痛气短,摔倒在卫生间,接着就不省人事,专家会诊考虑是术后“肺栓塞”。这些场景有着一个共同的“凶手”——血栓。

无处不在的血栓

“血栓,大家并不陌生。”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刘昌伟教授解释说,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管中的“血凝块”,它像塞子一样堵塞了身体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导致相关脏器没有血液供应,造成突然致残或死亡。

人体血液中存在着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以保证血液在血管中的正常流动,也不会形成血栓。在特殊情况下,如血管有硬化,狭窄,损伤,或出汗过多、血压过低、缺乏饮水等情况下,会使血流缓慢、血液浓缩黏稠、致凝血功能亢进或纤溶功能减弱时,则会打破这种平衡,使人处于“易栓状态”。

“下肢深静脉是比较容易发生血栓的部位,血栓堵塞静脉的后果固然严重,但更可怕的是血栓脱落,这可是致命的炸弹啊!”刘昌伟指出,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就会沿血液循环途径: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最后引发肺动脉栓塞。“肺若失去了血液气体交换的功能,就会引起急性缺氧,甚至引起急性心肺功能衰竭,如果急性期不及时纠正和干预,甚至致命。”刘昌伟强调,倘若下肢深静脉血栓延误诊治,或治疗不规范,还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

血管里的“深水炸弹”

人体静脉有深浅之分,深部静脉承担了90%以上的静脉血液回流,一旦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血液回流发生严重障碍,肢体肿胀疼痛,严重者导致肢体坏死而需要截肢。刘昌伟表示,许多人对深静脉血栓栓塞认识不足,防范意识不够,待到出现典型的下肢水肿时,不仅会给治疗带来困难,也容易留下后遗症。此时,病人会突然出现患侧肢体的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往往在活动后加重,而抬高患肢可缓解。但如果堵塞部位处于“交通主干道”,再加上处理不及时,就会引起严重症状,甚至威胁生命。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另一个严重危害是血栓后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如果没有进行规范治疗,很难被有效清除,这些血栓不仅会阻碍血液回流,引起肢体反复肿胀,导致皮肤发黑溃烂,下肢静脉曲张,甚至出现老烂腿。”刘昌伟指出,从这个意义上说,深静脉血栓就好像潜伏在血管里的深水炸弹,一开始它可以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是因症状轻微而被忽视,但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刘昌伟提醒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应高度重视可能发生的深静脉血栓,一旦有症状应及时到有血栓病诊疗经验的医院进行检查确诊,并由专科医生根据检查结果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抗凝治疗。“一旦出现血栓栓塞迹象,则应尽早到医院进行抗凝或溶栓治疗,个别严重情况则需要外科手术干预,而及时有效的抗凝是治疗血栓栓塞症的关键。”

孕妇、血液黏稠者更易中招

造成血管内血栓形成的三大元凶是血液流速缓慢、血液高凝、血管内膜损伤。

血流淤滞状态由于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等可使血流缓慢、淤滞,促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血液高凝状态如创伤、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妊娠、产后等均可使血小板增高,黏附性增强,易形成血栓。

静脉壁损伤如静脉壁受到任何因素的影响,常见有机械性损伤、感染性和化学性损伤时,容易形成血栓。

在长途旅行中,车厢或是机舱内容易缺氧,旅客又时常忽略饮水,这些因素都使得体内血液处于一种暂时的高凝状态。调查显示,对普通人而言,在座位上坐3小时至4小时就可能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4动作预防静脉血栓

足尖运动:坐立,将双脚脚尖着地,尽量与脚踝保持水平,以脚尖为支点带动足部向后上下移动10至15次。

按摩腿肚:左腿自然弯曲,弯下腰用左手轻轻按摩小腿肚10至15次,换右腿依次重复,可有效促进腿肚血液循环。

足跟运动:坐立,将双脚足跟着地,尽量贴近足踝,以足跟为支点带动足部上下运动。向上移动时尽量向足踝靠拢,重复10至15次。

抱膝旋转:坐立,双手抱住左脚膝盖,以脚踝为支点足部向左旋转5至10次,向右旋转5至10次,换右脚重复同样的动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