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的振兴答卷——山东沂蒙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实践调研纪实》

编辑:鲁南网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5日 阅读 1108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山东沂蒙革命老区宛如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之星,散发着令人瞩目的光芒。这片承载着无数革命先辈热血与奋斗的红色土地,曾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成就,如今正以昂扬的姿态,全力以赴地将脱贫成果深度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磅礴动力。一支由满怀热忱与使命感的沂蒙籍大学生牵头组建的实践小组,毅然深入这片炽热的红色热土,针对沂蒙革命老区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创新实践,展开了一场全面且深入的调研,试图为全国其他地区的乡村发展探寻可借鉴的宝贵路径。

沂蒙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用小车推出了革命的胜利,孕育出了伟大的沂蒙精神。而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沂蒙老区人民再次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奋斗意志。作为全国 18 个重点连片扶贫区之一,沂蒙老区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基数大等问题一度制约着当地的发展。然而,沂蒙人民没有向困难低头,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积极探索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通过实施一系列精准脱贫举措,如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沂蒙老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了重大突破,率先在全国 18 个重点连片扶贫区中实现了整体脱贫,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为后续的乡村振兴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深入探究脱贫成效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为乡村振兴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力支撑,实践调研团队深入临沂市莒南县坊前镇的多个乡村,开展了专项调研工作。在此次调研过程中,当地村委会及相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为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实践小组综合运用多种科学有效的调研方法,通过挨家挨户的入户走访,与村民们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他们在脱贫攻坚前后生活上的点滴变化,倾听他们对乡村振兴的期望与诉求;实地观察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改善、产业项目发展等实际情况,用镜头和笔记录下乡村的每一处新变化;精心设计并发放大量问卷调查,涵盖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对乡村振兴政策的知晓度与满意度等多个方面,力求全方位、深层次地掌握乡村在这几年间发生的显著改变。

此次调研精准覆盖了坊前镇多个各具特色的乡村。其中,王家坊前村以 “大办合作社” 闻名遐迩。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王家坊前村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率先成立了合作社,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王家坊前村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组织优势,整合村里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合作社带领村民种植了多种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并成功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同时,合作社还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与多家大型超市、电商平台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将村里的农产品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基础上,王家坊前村还充分挖掘自身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村里修缮了革命历史遗迹,建设了民俗文化展示馆,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乡村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古老的村庄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邱官庄村则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美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村庄周边群山环绕,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邱官庄村敏锐地察觉到了自身的生态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旅游开发公司,共同打造了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户外运动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景区内建设了观景台、徒步道、露营地等旅游设施,开发了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旅游项目,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随着景区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为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许多村民纷纷开办农家乐、民宿,从事旅游服务行业,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致富。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村里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岔河村则在特色种植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岔河村经过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确定了以种植特色水果和中药材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向。村里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统一学习种植技术,统一采购农资,统一销售产品。通过几年的努力,岔河村的特色种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品质也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目前,岔河村种植的特色水果和中药材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出口到了国外。特色种植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相邸村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村里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了多家农产品加工厂,主要从事粮食加工、果蔬加工、肉类加工等业务。这些加工厂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加工厂还与周边的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收购农户的农产品作为原料,解决了农户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还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

于家野疃村等其他乡村也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与成果。实践小组深入这些乡村,详细了解他们的发展历程、成功经验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助力当地乡村更好发展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案。

如今的沂蒙革命老区,早已旧貌换新颜。曾经光秃秃的山头如今绿意盎然,漫山遍野的树木郁郁葱葱,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村庄里鲜花盛开,干净整洁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房屋,处处洋溢着和谐美好的气息;农户们的生活富足殷实,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村民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乡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沂蒙革命老区凭借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荣获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市,被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 “三农工作” 基层联系点。这些荣誉的取得,既是对沂蒙革命老区过去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巨大鼓舞。

展望未来,沂蒙革命老区将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的宏伟目标,坚定不移地守牢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条工作底线。在具体工作中,将全力以赴抓好 “四雁工程”,即头雁领航、归雁回巢、鸿雁助飞、雁阵齐飞,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返乡创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农村致富能手等各类人才的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沂蒙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提高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推进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深入实施 “百千工程”,即建设百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千个美丽乡村,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品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加快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创建共同富裕沂蒙好例。

实践小组在沂蒙革命老区的实践调研成果,犹如一盏明灯,为全国红色老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沂蒙革命老区在产业发展、城乡融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文化弘扬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成功实践,生动地诠释了脱贫成效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实现新的飞跃。相信在未来,沂蒙革命老区将继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更加创新的举措,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典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沂蒙力量。

0